| 起源2008年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比特幣論壇中發表論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文中首次提出區塊鏈的概念。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區塊鏈網絡中誕生出了“創世區塊” (genesis block),也就是開天辟地的block #0,“0號區塊”。伴隨著比特幣創世區塊的誕生,世界上第一個基于區塊鏈網絡的應用也就此開始了她的生命周期。 |
現狀目前,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已經成為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的新寵,區塊鏈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除虛擬貨幣以外的其它傳統業務場景中。成熟的區塊鏈技術框架也在不斷地被世界各地的精英開發團隊發布出來,自比特幣后先后出現了Litecoin、Mastercoin等虛擬幣區塊鏈應用,之后又出現了以Ethereum為代表的可編程式區塊鏈應用,如今又有IBM專門為滿足區塊鏈工業應用發布了超級賬本Hyperledger。如今互聯網發展從最初信息互聯網已邁入了價值互聯網,從信息匱乏時代進入數據泛濫無法全方面監管的時代,區塊鏈的出現將推動支撐信息互聯、價值互聯、秩序互聯的發展。 |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
開放性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
多方共識區塊鏈采用基于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比如一套公開透明的算法)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的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的信任,任何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
信息加密區塊鏈依據密碼學原理,采用加密算法對入鏈的數據樣本(交易雙方的身份信息等)進行加密處理,使得存入區塊鏈的敏感、隱私數據只有數據的擁有者或者經擁有者授權的人才能看到。 |
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經過驗證并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
可追溯性區塊鏈采用帶有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存儲數據,從而為數據增加了時間維度,根據時間維度可溯源每一條數據的產生、變化歷程,具有極強的可驗證性和可追溯性。 |
利用區塊鏈技術數據多方共識安全不可篡改等特性,建設以區塊鏈為數據存儲底層的安全存證平臺,為公司已有政務、精準扶貧、醫衛、農業大數據等業務平臺提供數據安全存證服務,打造一系列“區塊鏈+X”應用。 |